▲(圖/Pixabay)
1997年我在美國南加州跟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學習管理,同時也在一所醫院實習,當時行政副院長和我有一段對話很深刻:他說,有一天醫師會被電腦取代。我說不會,他說一定會,我回答他如果是這樣,你的管理工作也會被電腦取代。對話就這樣尷尬地結束了。然而今天,我們不再懷疑AI將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,對於智慧醫療這個熱門的話題,到底離我們有多近?其實還很難說!
我們知道最好的產品不一定大賣,常常是次佳的產品打敗最好的。原因不在產品本身的優劣,而在於切入市場的方式,也就是說,商業模式才是關鍵。
因此,智慧醫療時代的來臨和普及,不在於技術本身,而在於商業模式上的突破,這也是目前台灣各個產業面對數位轉型所遭遇的問題。
台灣的電子業領先全球,但是多以代工為主,邏輯是高效率、低成本,卻無法主導商品規格與市場需求。而台灣的醫療服務不但物美價廉,還長期被一個設計的總額預算所控制;醫院經營者和醫護人員不但要努力控制成本,甚至還要控制成長!
在這種圍繞著成本的價值體系之下,著實不容易產生新經濟的思維和商業模式,而數位轉型就是一個突破點。台灣的醫療資訊化程度其實很高,在2000年就已完成流程自動化,2020年幾乎全面無紙化,但是距離醫療的數位轉型卻還有一大段距離;因為即使醫療資訊系統已經普及到全國醫療院所,醫師看診的方式卻不能擺脫傳統的制約。
醫療的目的是有效治療病患的疾病,實施的方式與工具只是一套流程的設計。以今年全球疫情來思考醫療的數位轉型,可以觀察到各式各樣的遠距醫療模式在全球相繼推出;然而對於治療病患的目的是不變的,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在這波疫情平緩之後,全世界對於醫療病患的診治模式將有大幅度的改變。善用資通訊網路(5G)與智慧檢測設備(AIoT),將取代傳統面對面的問診就醫模式,這才是所謂醫療的數位轉型。
智慧醫療是台灣的一個大機會,也是極大的挑戰!關鍵不在技術,而在觀念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