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(圖/攝影組)
看到喜歡攝影的郭恭克兄拍攝的幾張高雄照片,他用長鏡頭把高雄市從駁二藝術特區拍過去的鏡頭,高雄突然變得很美。走到半個多世紀,高雄扮演過很多不同的角色,從60年代為台灣拼出口的加工出口區,到70年代林園石化園區、石油化學大廠齊聚,80年代,蔣經國推動10大建設,小港又成鋼鐵重鎭。高雄一度是台灣重工業生產重鎮,也帶來空氣污染、水質不佳的後遺症,現在高雄力拼轉型,是該尋找新定位的時候了!
▲(圖/取自謝金河臉書)
先盤點一下台灣各個城市,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聚落,從新竹、到台中、台南,現在國際大廠來台投資又齊聚雙北,離岸風力發電以彰化、台中為主,生技產業聚落在竹北、南港,軟體產業也聚集在南港。那麼高雄如何尋找產業拚圖?(延伸閱讀:智慧城鄉計畫可望衍生5000個就業機會、325億元商機!推動數位轉型 重點在這兩件事)
產業不斷地向前奔馳,高雄回不去從前,我記得在媒體上很久沒有人提到中鋼了,楠梓加工區也不再是傳統產業的加工區,已蛻變成為日月光、楠梓電等大型科技製造業基地,日月光儼然是高雄產業地標。而眾所期待的橋頭科技園區,像一塊白色畫布,正等待新產業來裝填。(延伸閱讀:插旗中國28年 老牌印刷電路板廠押對小金雞,投報率近百倍)
▲(圖/取自謝金河臉書)
從台灣產業聚落發展來看,高雄很適合成為新創數位聚落,一方面是高雄房價便宜,公司設立或購置住宅,高雄在20到30萬之間,這跟台北百萬起跳,基期不同。二是在前鎭已有智崴、智冠科技等遊戲產業聚落,駁二藝術特區也有很多年輕新創族群,而衞武營園區也有很大發展空間,這是高雄可以加大的能量。更重要的是,高雄有一個別人沒有的銀行,高雄銀行可以蛻變成為新創、小微貸款的利基型銀行。大家如果到過以色列,那種全民投入新創的熱情,一定會很感動。如果高雄能點燃年輕人創業熱情,把高雄推向新創數位之都,應該是可以點燃高雄的新生命力!(延伸閱讀:謝金河:誰來經營大高雄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