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百略2018年併購下市,時任董事長的林金源扮演關鍵角色。(圖/攝影組)
台股近年併購下市案頻傳,但過程中的資訊揭露不夠透明,常讓小股東的權益淪為大股東「刀俎上的魚肉」。《財訊》586期針對層出不窮的併購案癥結,做了一系列深度報導,近期主管機關也啟動相關討論,未來企業併購下市原因、股東權益、資訊揭露等,可望有更完整說明,降低大股東黑箱作業的機會。
台灣上市櫃公司去年因併購下市的家數高達15家,創下歷史新高,今年併購下市案持續熱鬧,但爭議也越來越多。《財訊》深入分析生技績優生百略醫學,釋出的下市理由頻遭市場質疑,或是安成藥公告將下市後卻利多頻傳,都恐有資訊揭露不全的疑慮。
又或者是,綠悅-KY打著境外公司之名,便可以不適用收購價格必須高於每股淨值的規定,都顯示出大股東或有諸多操作空間,恐損傷小股東權益。
經濟部近期再度針對《企併法》修法與否進行討論,各界對於「強化資訊揭露」都有極高共識,金管會證期局也表示,未來會加強多項保障小股東權益的措施,像是嚴格審查併購下市原因、併購程序是否合法等。
著墨最多的,則是股東權益及資訊揭露的落實,如獨立專家出具的價格合理性意見、重要的併購約定條件、以及未來有無重新上市規劃等,對於利害關係董事是否應利益迴避、併購下市門檻、異議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行使,也都請證交所蒐集國外作法後,函請經濟部參考。
在併購下市案將持續上演,政府終於出手力阻大股東曖昧手法的決心,一方面讓「市場機制」可以繼續運行,一方面為小股東權益架起更多保護網,帶動台灣併購下市的透明化,讓台灣投資環境更加健全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