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/Pixabay)
這次選舉最重要的議題是:為何有些都市陷入又老又窮的困境?在幾年前,中研院經研所董安琪研究員已經指出,不只部分縣市,台灣未來整體將步入又少又老又窮的窘境,日本就是我們最好的殷鑑。
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指出,過去30年來,日本陷入發展困境的主要3大原因是:產業模式未改造、長期的少子化及老年化、內部未國際化以引進新人才、新資源。大前研一認為日本是半吊子國家,無法成為像瑞士一樣的品牌品質國家,主要原因是:特意避免引進外資、未善用外國人才、有強烈的「內外有別」意識。以發展「大量製造」的工業國家模式培育人才,而不是像瑞士培養重視工藝、國際化、品牌等高附加價值的人才。
台灣問題與日本完全相同,產業未成功轉型,一直從事低附加價值的巨量貿易模式,少子化老年化沒有解決方案,內部未國際化,未引進大量國際人才、創意與投資。事實上,如果內部國際化解決,產業模式、人口結構、人民信心問題,都可迎刃而解。
瑞士是公認競爭力最強的國家,其成功是因為本國市場狹小,只能靠全球市場獲利。瑞士國內缺乏支援與強勢政府,企業只能從國外吸引技術、資金與人才。瑞士認為人才是瑞士的唯一資源,要培育瑞士人成為可與全球競爭的人才。瑞士把國家當作國際平台,內部國際化是瑞士成功的根本原因。
台灣企業與產業模式必須在未來10年有大幅的改變,必須提升產業附加價值、增強國際思維、國際溝通能力。最重要的是,要達成台灣內部國際化,其中國際能力的提升,以英文強化最為優先,賴清德院長所宣示的雙語國家是一個起步。瑞士就是多語國家,以國家的法律明訂作法,使國民有國際觀、國際能力。台灣推行英文教育不算成功,未來應至少以10年的時間,政府企業提供誘因、官民互利,讓台灣成為國際平台。
WEF(世界經濟論壇)認為,台灣人才已落後馬來西亞,台灣應以瑞士為師(全球人才之首名),要有更多的雙語大學、雙語政府、雙語企業,要邀請全世界人才、資金進入台灣國際平台,如此,才能根本解決台灣又少又老又窮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