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步台灣的念頭在我心裡蟄伏已久。數年前,我一度盤算騎腳踏車出發,分段環台一周。分段環島並非一己創建,而是效法《孤獨的美食家》作者之一久住昌之,他曾應雜誌企畫,自2009年起以兩年時間,利用週末從東京散步到大阪,並將沿路見聞連載刊出。
2020年,世界移動因新冠病毒疫情暫停,台灣因防治得宜,各景點反而擠滿出不了國的人。經過蒸騰的夏日,徒步台灣的念頭倏然出現。出發吧。第一道微弱鋒面剛過,空氣稍有涼意,我屐上運動鞋,一身輕便搭捷運到行政院旁的公路原點,作為我的「壯遊」起點。
綠底白字的標示,矗立在台北市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交叉口,這裡是省道台1、3、5、9與台1甲線的共同起點。因為人行道整修,我站在對街監察院前,拍下第一張照片,終於下定決心逆時鐘(2020年令台灣人敏感的詞彙),沿著台一線徒步台灣。老實說,直到前一晚上床前,我都還沒拿定主意,要先走東岸還是西岸。
一列直升機低空通過台北火車站前,是前來為我祝福嗎?習以為常的街景,因為國慶日,徒步變得超現實。我回過神,已經走到向東遷移51公尺的三井倉庫前。
倉庫是日治初期,拆除清朝城牆鋪設的「三線路」上,現存最早的建物,也是見證台北市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。因為市府要營造北門附近「甕城」意象,拆掉忠孝橋引道後將馬路向北移,倉庫險些不保。東移後重新開放未滿兩年的建物,有著復古的紅煉瓦外觀,卻透著簇新的氣息,數百公尺外原地整建的鐵道部也是。我歪著頭,想起「修舊如舊」的最高準則。
迫不及待登上橫跨淡水河的忠孝橋,視野為之開闊。河道兩側除了自行車道,還有一堵白鷺駐足的沙洲在河中央。幾年前,我常在兩側騎車晃蕩,當時千萬個念頭,其中之一竟然成真,令人不禁嘴角上揚。
進入三重,遇到一隊人馬,領頭的是身穿暗紅色袈裟拿著金色權杖(充當健走登山杖?)的法師,其餘是著便服的在家弟子。我好奇趨前攀談,其中一位告訴我,他們清晨6點從建國北路的精舍出發,預定下午要走到位於泰山的友寺;另一位看了一眼我的裝扮,熱心表示若是同路,一起走有伴。雖然泰山在台1本線上,但我不習慣和人太熱絡,決定提早轉入支線台1甲,反正遲早會和本線會合。
其實,現在的本線是新路線,台1甲反而是台北到桃園的舊省道,且到迴龍前,與捷運路線重疊。為了符合散步精神,我並未詳細規畫行程,且刻意不時時握著手機導航,打算走到天黑不好認路,或是腿力不繼就坐大眾運輸工具回家,下一個無雨的週末,再回到前次終點出發。
重新橋顧名思義聯絡三重與新莊,是我經過的第2座大橋,橋下卻沒有水,是一大片綠地,名為新北大都會公園,差點兒忘了是二重疏洪道。為免與車爭道,我走橋下順道逛市集。久聞此間是淘寶聖地,但我才上路,且周遭幾乎沒人戴口罩,還是別群聚過久,速速空手離去。
一進新莊,視線立刻被斜前方數百公尺遠,建築富麗堂皇的宮廟所吸引,原來是主祀先嗇,也就是8農神之首神農大帝的「先嗇宮」,捷運車站以此命名,足見其重要性。然而,附近一帶公車站牌卻是「五穀王廟」,原以為另有其廟,看解說才知是清代舊名,日治時期更名為「先嗇宮」,且在整修時貼上大片「花磚」,如今成為一大特色。
當天廟埕上有多座色彩鮮豔的棚架,正狐疑宮廟也過國慶?就聽見兩名路過的中年男子片段交談內容,包括「杏仁哥主辦」、「不曉得韓國瑜會不會現身」云云,連躲雨的我都豎起耳朵。台灣許多宗教團體,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力,當我一一瀏覽正殿上方新舊不一的匾額及其署名者,差點兒失禮地為神明貼上顏色⋯。
雨停了,趕緊走回省道,就遇上金陵女中─天啊,這不是1968年初,新婚的先母從雲林虎尾女中北上轉任的第一所學校?她總說自己在鄧麗君休學後調來,和她緣慳一面。(待續)